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中国国际时装周谢幕了 独立设计师们未来怎么走?

[复制链接]
禄孙学 发表于 2020-4-18 04: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禄孙学
2020-4-18 04:44:29 1392 0 看全部
  由于高大上时装媒体的宣传,我们似乎隐约有一条设计师品牌的成功路径,大致是这样的:从欧洲名校毕业,在大牌做几季实习,推出自己的系列在四大时装周走场秀,获了一个设计比赛奖,得到某媒体大咖赞赏,进入某家顶级买手店销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每年数以万计的设计师品牌在中国诞生,而其中不到1%的品牌能够活下来,并继续经营着。   



  我们常说No Business No Show,因为Fashion是一门Business。   



  现实是这样的,国外有才华的设计师先在大牌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创立自己的品牌,当名声建立到一定程度,到大品牌去做创意总监,自己的品牌顺道做起来。这是国外设计师的生存路径,在中国这是行不通的。我们的独立设计师再出名也不会被中国的大型商业品牌请去做全职创意总监,因为一不具备商业眼光,二没有操盘能力,所以中国独立设计师不能遵循欧洲设计师的路径。   



  我们也不必羡慕韩国设计师,其实我们应该同情他们,他们的境遇比中国更滑稽。那边是纯纯的Show Business,因为那边没有足够的买手店支撑他们品牌按照时装的周期发展。你只要数一下你知道的韩国城市,就可以想象那里有多少家买手店了。那边有热闹的东大门,但是首尔时装周上这些走秀的品牌虽然都是在东大门设计中心走秀,但是却没有一个希望在东大门销售,这是怎样奇怪的现象,或许全世界都是受到时装媒体的蛊惑。   



  还好韩国有娱乐产业,设计师品牌可以与韩国明星结合,走出去的是K-Pop,不是K-Fashion。首尔时装周秀后没有Showroom,因为没有足够买手,所以不需要Showroom。那边的设计师品牌自己开一家小店,在一些网店寄卖,卖掉多少做多少,是手工作坊模式。去韩国的买手也没多少是去买货的,是去街拍的,是去直播的,是去吃炸鸡啤酒的。   



  
有的人建议:   



  首先是学会和商业世界妥协。时装是一件艺术品,但也是一件消费品。在面对消费者之前梳理清楚什么是属于自己的设计,什么样的消费者会喜欢,今年大牌们在做什么样的尝试,以及怎样才能打造出至少一款爆品,比如粉丝对于Alexander Wang的刺绣和纽扣的辨识度极高。我个人非常喜欢去年7月份推出的“Wang 10”的限量设计系列,充分展现了Wang的设计精髓,以及他对成本近乎严苛的把控。   



  第二是不要偏执于任何渠道。渠道分为推广宣传渠道和销售渠道。对于推广宣传,设计师本身必须是品牌最大的卖点,而不是其他,所以在推广时务必重视设计师的故事和想法。销售渠道方面,订货会当然会是品牌成立初期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可到了电子商务如此发达的今天,也可以去尝试产品体验+电子商务的方式去拥抱渠道的变化。对于摒弃经销商的想法也许现在还过早。   



  第三是抱团取暖。任何一个弱小的存在想要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中生存实在非常困难,说实话像走秀之类的活动对于时尚品牌来说必不可少,可惜一次走秀至少要花费的5~7万元左右的费用对于新品牌来说负担还是会很重。再加上媒体宣传之类的费用,那就不知道要在市场上花费多少钱了。所以一旦找到了目标一致的品牌时必须要互相汲取所需,因为这不仅仅能够带来品牌影响力上的成长,更多的是能够降低各项综合成本。   



  第四是无限拓宽思路。一提到时尚不是衣服就是配件,可一切皆可以附属于时尚,像芳草地dunhill酒吧,DG冰淇淋,法拉利手机等。另外,跨界合作也将带来不小的惊喜,近期被Fossil集团收购的Misfit就曾和施华洛世奇合作推出了一款可穿戴配件,市场反应非常不错。所以纠结于原有固化的思维,将成为绑缚自己和品牌的缰绳。   



  最后是寻求外部的帮助。互联网创业圈里的导师制度对于创业者的帮助非常大,就连上文提到的Alexander Wang也是因为在跟随Marc Jacobs实**的时候受到Anna Wintour的发掘和支持才有的今天。寻求帮助并不是一件丢脸的实情,正好相反,这是一个独立设计师品牌正视自己的表现。时尚行业的前辈们,以及商业世界的前辈们将非常热心地寄予帮助。   



  那么中国独立设计师是否没有出路?当然不是,而是要看你想走在哪条道路上。就在2016年上海时装周期间,“江南布衣”在香港上市了。在招股说明书上,“江南布衣”称其占据了中国设计师品牌市场10%的市场份额。那么我们的独立设计师们是否认为他们和“江南布衣”是在同一个战场上呢?如果是,那么你需要面对真正的市场竞争;如果不是,甚至对之嗤之以鼻,或者望而却步,那么you are not in this business,你要对你的“小确幸”感到满足。   



  “例外”2016年在北京的时装周庆祝品牌创立20周年,“素然”也走过了10多年,他们是伴随着中国百货店的崛起一同起步的。同期启动的很多成功品牌,我们称之为“大淑女装”,大家走了不同的风格同样的路径。“例外”和“素然”保留了自己设计师品牌的基因,“ICICLE”则倡导舒适、环保、通勤,其核心都是为中国中高端女装市场输出产能。独立设计师品牌面向的消费者难道不应该也是这批中高端消费者么?她们逛JOYCE,逛连卡佛,逛SKP,逛港汇恒隆,或者出国扫货。她们不就是为了买中高档女装么?   



  谁能高效供给,谁就能赢得市场。而且大批8090后开始入市了,她们厌倦了快时尚,她们懂大牌,她们很识货,打动她们,其实并不难。   



  讲到这里说一下坊间曾经公认在上海做女装品牌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或许能有所启示。夫妻创业(股东关系牢固),一个设计一个销售(分工明确),在梅龙镇伊势丹有店(样板店,有业绩,当年还没有恒隆),然后就有可能复制放量了,至于后来的事情那是后来的事情,在此不表。   



  来源:服饰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可能感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禄孙学
新手上路给TA私信

查看:1392 | 回复:0

服装圈,一站式服装行业服务平台。提供服装行业上下游供求信息,促进整个服装行业供应链信息流通,使服装行业从业者获取信息更便捷真实,沟通更有效。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版块说明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新手指南
本站规则
友情链接
资源免责声明
广告合作
广告投放
帖子置顶推广
新闻合作

微信客服

手机网站

微信公众号

联系QQ:3524226535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邮箱:3524226535@qq.com ICP备案号: ( 粤ICP备14013786号-2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